,点名两个儿子:“老大,老二,你们怎么说?”

大齐开国之初,太·祖皇帝便颁布圣旨,诏令各地设立社学,延师以教民间子弟,并规定年十五岁以下蒙童皆可入社学。

而今大齐立国已有百年,送孩子上社学启蒙的观念深入千家万户。虽则穷苦人家的孩子只有农闲时才有空入学堂,且大多往往只是囫囵吞枣识得两个字便退学归家,甚至终日逃课忙于农活,最终依旧是在地里刨食,少有继续进学的。只有那家境殷实的人家才有余力供孩子一路读书科举,入仕为官。

如果只是送孩子上学念几年书识几个字,谢森本就没必要提议。毕竟他们三兄弟都是上过社学的,第三代小辈自是不例外。谢松去医馆当学徒前就读过两年社学。

特意提出来,就不是简简单单念几年书识几个字,而是要让侄儿走那科举之道。

然而,自古寒门难出贵子,哪一个寒窗苦读的读书人不是全家人辛辛苦苦勒紧了裤腰带供出来的?这条路,仅仅依靠二房小两口无法支撑,非举家之力供养不可。

不等两位兄长开口,率先提议的谢森第一个表态:“拾哥儿的天资,耽误了着实可惜。若是家中有什么难处,我姑且也算认识几个朋友,找他们暂时周济不难。”

“他三叔说的是,至不济我娘家也能帮忙。”张氏作为全家唯一不了解谢拾特殊之处的人,虽不理解抠抠搜搜的大嫂为何对隔房侄儿念书这般积极,也不明白一家人为何都对一个四岁孩子如此厚望,但见自家男人表态,便立刻出言支持。当初出嫁时她爹便交代过,女婿是个聪明人,心眼顶她十个,只要女婿没二心,大事都听女婿的。

谢家老二谢林始终沉默着,不曾开口。

一旁的余氏看得干着急,手在桌子底下狠狠拧了他一把——平时就是个一棍子打不出屁的闷葫芦,如今涉及儿子的未来前程,还是这副德性!多说句话要死啊!

谢林胳膊上吃痛,却始终没开口。

——让爹娘兄弟大嫂弟媳掏空了家底供养他儿子读书科举,教他怎么开这个口?

谢林自认还没有那么厚的脸皮。

“拾哥儿还小,前程未必就在科举上。”余氏手上的力道越来越重,谢林暗暗叫痛,终是闷声开口,“就比照松哥儿来,教他先读两年

章节目录